清宫戏里的皇上整天吃的宫廷点心我们还能吃得到吗?

  皇帝的饮食,自然极为考究。而历史上,清代的皇宫膳食,可谓历代之最,关于满汉全席的传说也不绝于耳。清朝的皇帝尤为讲究吃,不仅是吃本身,味道样式排场文化无一不精,清朝皇帝,更乐于把吃,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

  

  我们看过很多清朝题材的影视剧,皇上除了用膳,还爱吃各种糕点,像《甄嬛传》里的雍正皇上,一会儿枣泥山药糕,一会藕粉桂花糖糕;而《鹿鼎记》里韦小宝和康熙初次相遇,也是偷吃了小玄子的一大盘点心;还有《康熙王朝》里皇上和姚启圣在马车里的一段戏,印象尤为深刻,姚启圣一手捧着书,一手捏着皇上赏的各式糕点,好不惬意。

  

  那么真实的历史中,皇上吃的点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皇上坐拥四海,食材自然是八分进贡,所以皇宫膳食糕点自然是南北风味俱全,皇上吃的点心类的食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粥,面食,甜羹甜糕之类的南派点心,另一类是酥皮馅料,烘烤为主的北派糕点。南派糕点温婉细腻,滋润养生;而北派酥皮点心美观精致,香甜且便于携带。

  

  而现如今这些宫廷点心何在?我们还能吃得到吗?其实南北两派的点心,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南派点心更多的走入家庭,成为了各种主妇的拿手菜,想吃到南派宫廷点心,自己学习做一下是最直接的办法;而北派烘烤类点心在家制作是非常困难的,北派糕点更多的是以企业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了下来。所以对于小笼包啊,汤圆,八宝饭啊之类的甜食,在南方可以统称为点心,但北方对点心的定义没有这么宽泛,一般提到点心,都是具体指——“八件”。

  

  “八件”就是北派烘烤类酥皮点心的统称,一般皮为酥皮,也有部分硬皮,馅料有山楂,豆沙,枣泥,椒盐并配以青红丝等。前面提到的韦小宝和姚启圣吃的那一盘,就是“八件”。《大宅门》里白七爷的奶奶天天抱着点心匣子吃的,也是八件;后来白七爷慰劳抗日学生时还提到过,让他们来吃“大小八件”。可以说,“八件”就是流传到民间的,当年皇上吃的宫廷糕点。

  

  那么,“八件”到底是哪八种?八件并不是八种,类似的点心有二三十种,统称八件。因为早期这类点心的分量控制的非常严格,每块的重量是一两二钱半,每斤整好称八块,所以称之为“八件”也叫“大八件”;规格小一点的是八块整好半斤,叫“小八件”。

  宫廷糕点的种类很多,下面个大家挑了几款经典的,适合大多数人口味的。

  

  这款栗子玛是硬皮类糕点的典型代表。硬皮类糕点的皮并不是十分坚硬,只是相对酥皮类糕点,更加劲道一些,和软糯的馅料形成反差,入口的感觉非常美妙。

  

  松子奶皮酥是脆皮类糕点的代表。这类糕点大多没有馅料,坚果融入糕点内部,外皮为一层薄薄的糖皮,一口下去体会奶香和坚果香的融合,回味无穷

  

  酥皮类糕点是最典型的宫廷“八件”,民间也常称之为“白皮儿”,除了过年,平时上供祭祀祖先也经常用到。白皮点心皮酥馅糯,唇齿留香,而且外观设计上大多赋予了美好的寓意。

  

  在很多地方,逢年过节串门,有带点心礼盒的习俗。送点心一方面比较实惠,另一方面也是寄托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