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成形磨齿机工艺系统,操作技巧了解下?

一、工艺系统



1、余热发电对立磨的影响


由于余热发电的生产,窑尾排出的烟气温度比起以前有大幅度的降低,入磨温度一般在190摄氏度左右。由于立磨是烘干磨,入磨温度的降低,给生料磨生产带来的是台时的降低。操作中,要保持磨内的喷水量适当,充分利用有限的热风。经过不断的摸索,调整喷口环的挡板开度适合当前工况。


2、原料性能的影响


立磨对物料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易磨性和粒度上。物料的硬度越高,物料被粉磨为成品的时间越长,增加磨内循环,加大设备的磨损。矿区石灰石夹层土多,含大量湿粘土的石灰石输送进调配库后,在库内粘接,堵塞下料溜子,磨机无法正常生产。


根据实际情况,集合人员力量在调配库疏通下料溜子,利用空气炮辅助清堵,全力保障磨机的生产。含大量湿粘土的石灰石导致入磨溜子粘接堵塞,回转喂料器因超负荷频繁停机。针对这种情况,适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全力保障生产。在入磨溜子的底部装设了四台空气炮辅助清堵;配备气动风镐,逢停机时清理溜子内的积料。



3、系统漏风方面


每周对系统进行检查,如发现有漏风、漏料、漏灰情况,限期整改,保证系统的正常。



二、操作技巧


1、料层厚度的控制


立磨是料床粉碎设备,粉碎效果取决于物料的易磨性及施加的拉紧力和承受这些挤压力的物料量。拉紧力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如果物料难磨,新生单位表面积消耗能量较大,此时若料层较厚,吸收能量的物料量增多,造成粉碎过程产生的粗粉多而达到细度要求的减少,产量会低、能耗高、循环负荷大、压差不易控制,使工况恶化。

在难磨的情况下,应适当减薄料层厚度,增加合格粒度的比例。如果物料易磨,在较厚的料层时也能产生大量的合格颗粒,应适当加厚料层,提高产量。一般控制料层厚度在50mm~80mm左右。喂入磨机物料的量和出磨成品的量要平衡。稳定料层厚度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喂料粒度和颗粒级配合理。

经常检查物料挡板的磨损状况,更换上面的耐磨板,保证耐磨板与磨盘衬板之间的尺寸为150mm,它强制刮平料床,减少料层的波动,增加研磨效率,提高产量。




2、喷水控制


立磨喷水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出磨温度、稳定料层、降低磨内压差。磨内喷水量的多少和喷水方式合理与否,可以改变磨盘上物料的运动阻力,影响物料的流速,控制物料被粉磨时间的长短,影响研磨效果。磨内风料的磨蚀常常会导致磨内喷水装置的损坏,在计划检修当中给予处理,确保工况稳定。


3、压差的控制


压差的控制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关键因素。压差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热风入磨的喷口环造成的局部通风阻力,另一部分是从喷口环上方到取压点之间充满悬浮物料的流体阻力,这两个阻力之和构成了磨床压差。喂料量的大小、磨腔内循环物料量的大小会引起磨腔内流体阻力的变化,导致压差的变化。保持磨内压差稳定,这标志着入磨物料量和出磨物料量达到了动态平衡,循环负荷稳定,是稳定磨机正常生产的前提。

生产中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压差值在7000pa左右,压差降低表明入磨物料量少于出磨物料量,循环负荷降低,料床厚度逐渐变薄,薄到极限时会发生振动而停磨;压差增高的原因是入磨物料量大于出磨物料量,有时可能会因为各个工艺环节不合理,造成出磨物料量减少。如果料床粉碎效果差,也会造成出磨物料量减少,循环量增多;选粉效率低,也会造成出磨物料量减少。



4、外循环量控制


外循环料一般是出磨后的物料和新鲜来料一起入磨共同粉磨。它可以调节入磨物料的颗粒级配,增强研磨效果。根据外循环料的颗粒状态和量的多少可判断研磨效果的好坏。操作中控制循环斗提的电流在100A以下,保证磨机在适度负荷的状态下生产。稳定操作,加减料要适当,不允许强制喂料,导致主机超负荷生产。


5、振动控制


立磨正常运行时应严格控制磨机振动值在合理范围内,瞬间不允许超过0.9mm/s。立磨的下料量必须适应立磨的能力,当物料易碎行好、硬度低、拉紧力较高时,在瞬间有压空的可能引起振动。下料量过大、分离器转速过高、磨内通风量不足,产生的粉料量过多,超过了通过磨内气体的携带能力;系统大量漏风或调整不合适都会使磨内循环负荷增大,产生饱磨,发生振动。


6、风量控制

产品的电耗是和磨机产量紧密相关的。产量越高,单位电耗越低。产量越低 ,用风量很大,势必增加风机的耗电量。在满足喷口环风速和出磨风量含尘浓度的前提下,不应使用过大的风量;根据功率消耗,合理分配磨主机、循环风机、尾排风机之间的负荷;控制各闸板阀门开度和温度,合理调节通风量。

生产中,根据物料中的水分和易磨性,适当调节各风机阀板开度。比如,当入磨物料较湿时,出磨温度较低,会增加循环风机的负荷。关闭循环风,加大高温风机的转速,提高出磨温度,降低循环风机负荷。